《重庆市永川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重庆市永川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近期,《重庆市永川区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永川府发〔2022〕18号)(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政策内容,现作如下解读。
一、制定背景及依据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历史担当,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抓手。2020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等多个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制定并组织实施《规划》,既是进一步强化永川区温室气体控制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需要,也是有效衔接大气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助力永川区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需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把握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大机遇,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根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2021年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的函》(渝环函〔2021〕340号)、《重庆市永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永川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二、主要内容
《规划》共七章,分为三大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指标体系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性思维、一盘棋谋划,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为总目标,以减碳排和增碳汇为路径,以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协同推进全领域各环节减污降碳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美丽永川提供坚实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坚持科技支撑,制度创新;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指标体系:到2025年,碳达峰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稳步提升,低碳试点工作不断推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显着增强。《规划》设置综合性指标、结构性指标、重点领域指标、气候适应指标等4大类16项工作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0项、预期性指标6项。
(二)重点任务
一是严格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全面促进经济低碳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控制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总量,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
二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及风险评估,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气候韧性,强化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产业气候适应性发展,提高生态脆弱地区适应能力,强化人群健康适应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
三是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体系,加大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应用推广,推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探索气候治理数字化赋能,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强化气候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和重点工程。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建设,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工程,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工程,推进碳普惠制试点建设,实施碳标签评价试点。
(三)保障措施
从加强组织保障、强化监督考核、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宣传教育等4个方面明确了具体要求,按照中央和重庆市有关要求,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督导落实,切实保障规划顺利实施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