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网 智能问答 | 无障碍 部门街镇> 网站支持IPv6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重庆市永川区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 > 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500383009336512R/2022-00235 发文字号: 永川府办发〔2022〕96号
        发布机构: 永川区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2-09-22 发布日期: 2022-09-30
        标题: 重庆市永川区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主题分类: 文化 有效性:


        重庆市永川区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办公室

        关于印发重庆市永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永川府办发〔2022〕96号


        各镇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永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永川区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办公室

        2022922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永川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4

        第一节主要成绩 4

        第二节存在问题 5

        第二章 环境研判 6

        第一节发展机遇 6

        第二节面临挑战 7

        第三章 总体要求 8

        第一节指导思想 8

        第二节 建设理念 8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0

        第四章体系优化 11

        第一节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12

        第二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 15

        第三节 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繁荣体系 21

        第四节 优化现代传媒融合发展体系 23

        第五节 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25

        第六节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提升体系 28

        第七节 优化公共文化运营管理体系 31

        第八节 优化公共文化人才培育体系 34

        第五章 融合发展 37

        第一节 加快区域融合发展 37

        第二节 加快系统融合发展 38

        第三节 加快校地融合发展 39

        第四节 加快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40

        第五节 加快体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41

        第六章保障措施 42

        第一节 强化政策扶持 42

        第二节 强化资金投入 43

        第三节 强化氛围营造 43

        第四节 强化监督管理 44

        第五节 强化组织领导 44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共重庆市委对永川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更好地指导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和旅游部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重庆市永川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主要成绩

        十三五”时期,永川区紧紧围绕“改革创新、打造亮点、塑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搭建平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重大进步。一是阵地设施趋于完善。新建永川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新区体育馆、图书馆新馆,提档升级23个镇(街)文化站,全区“文图”两馆总分馆及镇街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全覆盖,区图书馆、区文化艺术馆建成数字图书馆和文化馆。二是文化服务量丰质优。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向社区拓展,农家书屋纳入村(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开展延伸服务,全民阅读活动、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文化节会活动广泛开展。“三馆一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100万人次以上。三是文艺创作亮点纷呈。《清风亭》代表重庆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刘阿本美术作品入选“魅力中国.闪耀世界—世界邮票上的中国文化纪念珍藏册”,方言话剧《管家婆》、电影《我想和你在一起》荣获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全区各艺术门类创作发表、演展、获奖的文艺作品共计9500件次,其中省级以上公开发表、演展、获奖2150件次。四是遗产保护快速推进。文物保护氛围更浓,保护责任层层落实,文物巡查制度完善,隐患排危力度加大,非遗保护传承进一步加强。五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创建“全国健身球之乡”“全国气排球之乡”“全国老年太极拳之乡”。“中国西部足球城”品牌塑造加快,体育赛事接连不断。


        第二节存在问题

        按照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永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城乡发展不够平衡,农村文化设施则相对落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普遍较低。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尤其是缺乏具有区域性辐射集聚力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遗产保护欠账较重,木结构不可移动文物大多面临损毁危险,石质文物大多出现不同程度风化,大部分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状况堪忧。专业人才素质有待提升,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等正式编制人员数量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镇街文化干部实际在岗在位少,且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能力不强。资金量少质弱,尽管公共财政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但仍然整体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尚未形成。校地共建共享推行面窄,职业院校和众多中小学校的文化体育公共资源,实质性共建共享的较少,共建共享的机制有待优化。

        第二章 环境研判

        第一节发展机遇

        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永川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充分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永川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高”“两地”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要指示要求,必将为永川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有利于永川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合作、配置资源。党中央支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必将对永川文化事业升级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永川发展,要求永川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有利于永川争取上级更大支持。重庆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有利于永川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发展潜能。


        第二节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永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在不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老问题交织,对文化发展形成系列挑战。

        一是发展目标压力增大。建成文化强区,必须加快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供给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诸多短板,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提升。二是文化需求日趋多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民对文化的多样化、多元化、品质化需求越来越高,文化需求日益向着精致化、定制化、个性化和体验式方向转化,如何及时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成为文化发展的新难题。三是科技支撑后劲乏力。智能化程度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升级的短板。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高”“两地”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永川“2235”总体发展思路,以建设文化强区为发展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保基本、提品质、促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永川打造文化强区提供坚强支撑。


        第二节 建设理念

        突出正确导向。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群众文化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文化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突出保障基本。突出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不同群体文化权益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调动发挥社会力量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作用,构建成本意识和服务意识,构建存量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效能释放,加快补齐各项服务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覆盖性和可及性。

        突出品质发展。突出“品质取胜”理念,构建城市塑魂使命,对现有服务设施、文艺创作、媒体融合、文物保护、体育运动等进行全面升级,加快构建典型人文地标,搭建城市文化骨架,突出地域特色和辨识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品质感和美誉度。

        突出融合共享。突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系统融合、区域融合、校地融合、文旅融合、体旅融合,构建起永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开放格局,让全区人民实现更大区域、更广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共享。

        突出创新驱动。突出“创新为魂”理念,构建创意性策划和高标准规划,注重学习借鉴外地新观念、新思路、新项目、新举措,构建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互动改革,推动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做实精品服务项目,以创意思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品相、品质和品味,构建起富有人文情怀、充满生机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加均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协调,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使用率大幅提升,文化空间深层拓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公共文化服务融合更加充分。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更加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更大,公共文化服务跨区域、跨行业实践探索更加深入,公共文化机构作用发挥充分,场馆运营活力和服务效能深层次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取得突破,公共文化产品形式更加多样,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获取更加便捷,参与更加踊跃,供给机制更加成熟,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特色更加鲜明、影响更加广泛。

        ——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半径更加扩大。对内增加便捷化、有品位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强化对镇街、村社、院落和城市社区、居民小区的服务延伸,对外增加具有区域性辐射集聚力的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强化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兄弟城市的辐射聚集能力。

        ——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更加先进。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更加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公共文化云平台功能更加完善,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取得成效,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1 永川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属性

        2025年预期值

        1

        每十万人拥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场馆数量(个)

        约束性

        博物馆≥0.4、图书馆≥1、美术馆≥0.2

        2

        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万人次)

        预期性

        40

        3

        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册)

        预期性

        1.05

        4

        群众文化机构年服务人次(万人次)

        预期性

        100

        5

        每万人群众业余文艺团队数量(个)

        预期性

        3

        6

        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

        预期性

        95

        7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约束性

        1200㎡

        8

        文化精品创作获国家级、市级奖项(个)

        预期性

        ≥100

        9

        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个)

        预期性

        1

        10

        国家一级文化场馆数量(个)

        预期性

        3

        11

        镇村文化广场覆盖率(%)

        约束性

        50

        12

        乡情馆数量(个)

        预期性

        ≥15

        13

        乡村文化乐园(个)

        预期性

        ≥5

        1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约束性

        2.7

        15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人)

        预期性

        3

        16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约束性

        55

        17

        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约束性

        94

        18

        年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场次)

        预期性

        ≥3

        19

        自创市级以上群体赛事活动品牌(个)

        预期性

        ≥1

        20

        市级体育后备人才重点单项训练基地(个)

        预期性

        3

        21

        竞技体育实力重庆排名

        预期性

        前六名

        22

        社会足球场数量(个)

        约束性

        40

        23

        体育中心户数量(户)

        预期性

        150

        24

        全运会、亚运会或奥运会获得奖牌(枚)

        预期性

        ≥1

        第四章体系优化

        根据永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节点、重庆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的发展定位,按照建设文化强区的总体目标,需要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文艺作品创作繁荣、现代传媒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公共体育服务提升、公共文化运营管理、公共文化人才培育等八大体系进行全面提升优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第一节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体系

        以塑魂城市、扮靓城市为使命,突出地域特色和当代气息,坚持改造和新建相结合,搭建城市文化主体骨架,建设富有正大气象、彰显城市魅力的“地标导览图”,打造城市“书房和会客厅”。

        改造升级公共文化服务重点设施。整合资源,改善硬件,发掘特色,提升环境,最大程度释放现有公共文化服务重点设施的整体效能。立足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有特色、有品味的公共文化空间。永川图书馆新馆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创新打造一批融和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服务的“城市书房”,突出展示书香永川人文气质。提升改造永川文化艺术中心,体现永川茶竹和韵、巴蜀文化交融特色;以加大少年儿童课外兴趣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重点,用好用活青少年活动中心,升级博物馆、文化艺术馆、规划展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棠城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完善永川体育馆内部功能,全面提高使用效率。丰富永川会展中心功能,以国际化、品牌化、智能化、专业化为发展导向,着力构建会展经济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突出体现永川“海纳百川”的气度。

        规划新建公共文化地标建筑。依托永川科技生态城,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造、高水平运营的要求,新建一批反映新时代永川实力、彰显新时代永川形象的城市人文地标群。启动永川大剧院建设,配套永川川剧艺术展陈馆,突出展示永川川剧非遗文化及现代舞台艺术特色,配套永川音乐厅,吸纳展演各类音乐艺术作品,突出营造和美永川意境。规划建设永川美术馆,突出展示“中国书法之乡”和“渝西画派”艺术成果。规划建设科技馆,突出展示永川智能科技。

        完善镇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面整改镇街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被侵占或挪用等不当使用行为;改造提升一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2-4个主题博物馆、5个智慧图书馆,每年建设3-5个乡情陈列馆,打造一批乡村文化乐园,挖掘、整理、展示当地文化特色,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和美乡风民风,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大力推进镇街健身广场全覆盖,新建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2个,新建健身步道30公里,镇街公共足球场达到50%,体育公园达到4个,农体中心户全区总量达到近600户、有设施设备的健身点总量达到400个,足球场地达到每万人2块目标。继续开展“一镇一品”特色项目、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让人民群众能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永川区“一镇一品”特色项目与特色文化活动表

        序号

        镇街名称

        一镇一品”

        特色项目

        特色文化活动名称

        1

        中山路街道

        威风锣鼓

        社区邻里节

        2

        胜利路街道

        胜利太极

        九九健康文化节

        3

        南大街街道

        鲤鱼灯

        多彩黄瓜山.醉美南大街-梨花节

        4

        茶山竹海街道

        茶艺表演

        茶文化旅游节

        5

        大安街道

        旱船

        农民运动会

        6

        卫星湖街道

        舞狮

        健身旅游文化节

        7

        陈食街道

        太极

        社区老年文化艺术节

        8

        朱沱镇

        朱沱民歌

        龙眼艺术节

        9

        三教镇

        葫芦烙画

        中国楠木之乡.和合三教文化艺术节

        10

        双石镇

        小金龙

        小金龙特色民俗文化节

        11

        临江镇

        唢呐

        丰收节

        12

        青峰镇

        健身腰鼓

        青峰里.菜花香文化节

        13

        何埂镇

        花船

        石笋山七夕旅游文化节

        14

        松溉镇

        秧歌

        孝亲文化节

        15

        仙龙镇

        二胡

        油菜花节

        16

        来苏镇

        连枪

        火龙”禅稻共享田园踏青体验游文化节

        17

        红炉镇

        抖空竹表演

        社区邻里节

        18

        金龙镇

        竹竿舞

        茶旅时光露营文化节

        19

        板桥镇

        泥鳅灯

        “诗画古镇.好人板桥”老街文化艺术节

        20

        吉安镇

        石松板凳龙

        采果节

        21

        永荣镇

        手工茶制作

        子庄故里·茶乡永荣-乡村时光采茶节

        22

        宝峰镇

        巴乌

        茶.李文化节

        23

        五间镇

        竞技龙

        乡村旅游文化节

        扩充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围绕“三河汇碧”文化休闲区、“永川里”文化商贸综合体、协信长乐坊等城市人文品质提升项目,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老城城市更新,推进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围绕城区历史文物、优秀建筑、文化记忆精心打造文化街景,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展示窗口,结合交通枢纽、景区游客中心和城市更新节点,打造永川东站、图书馆、石梁湖、黄瓜山、乐和乐都、昌州社区等文旅微客厅。依托龙王巷保护与开发、茶店老街保护与开发等项目建设,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城市发展、生态环保融合的理念,打造魅力人文之城。

        专栏1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项目

        改造升级公共文化服务重点设施:提升改造永川文化艺术中心,改造提升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棠城体育馆等体育设施。

        规划新建公共文化地标建筑:新建永川美术馆、永川科技馆。启动建设永川大剧院。

        完善镇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建设2-4个主题博物馆、5个智慧图书馆,每年建设3-5个乡情陈列馆,实施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开展“一镇一品”特色项目、特色文化活动。


        第二节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坚持以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继续推进文化艺术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构建区“区总馆+镇街分馆+服务点”三级体系,实现总分馆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采取固定设施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方式,积极拓展馆(站、室)外文化服务点,为到公共文化场所有实际困难的群体和特殊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深入开展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专项治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加强资源统筹和共建共享,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拓展服务功能,围绕读书看报、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等提高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乡情馆、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工程、有线电视光纤入户覆盖工程。

        加大现有应急广播系统建设与维护力度,促进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与广播电视“两中心一平台”进行有效结合。创新培育城市微型公共文化空间,结合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改造,加快推动社区文化“嵌入式”服务,将文化创意融入社区生活场景,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社区微客厅、小区文化站,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点,形成公共服务体系的“毛细血管”,加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心下移。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加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创建5个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镇街、10个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村。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和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全面落实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美术馆和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政策,积极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完善保障机制,确保“三馆一中心”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根据群众需要,优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盘活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社会力量深度合作,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支持辖区内高等院校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向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鼓励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组建以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纽带的高粘性“粉丝”文化社群,构建新型服务提供与反馈模式。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统筹资源,融合创新,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生态。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路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推动高校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推进书香永川建设。开展书香漂流、少儿爱心图书下乡赶场、老年人数字阅读服务进社区,持续开展“书香机关”“书香村(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企业”等“书香永川”系列评选活动 ,让全民阅读风尚涵盖到市民生活各方面。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拓展群众文化参与程度。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发挥“群星奖”示范作用,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引导各类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通过川剧月月演、川剧进校园、展览进基层、艺术培训、文物故事讲述、送演出下乡等不拘一格的形式,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普及文化艺术教育。采取市场化手段+惠民演出的形式,每年引进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亲子舞台剧、音乐会、歌舞剧等剧目作品不少于10部,区文化艺术中心每月公开演出不少于1场,增强群众文化艺术获得感与幸福感。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全年都精彩的思路,办好广场舞展演、市民诵读大赛等文化活动赛事。利用春节等传统节日,融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精心办好新年音乐会、新春文艺晚会、棠城之秋文化艺术节,争取重庆市级文化赛事活动落地永川。适时恢复永川龙文化节等传统文化节会。抓好舞台艺术、重大公益出版、群众文艺创作等公共服务产品的生产。区文化艺术馆不断推出高质量的音乐、舞蹈、小品、戏剧作品;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编排一批优秀川剧舞台剧目。

        提升公共文化科技服务水平。加快数字文创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科技服务,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以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为建设方向,不断丰富数字资源总量,创新数字资源样态,提升数字资源质量,打造全民阅读和全民艺术普及资源库群,重点打造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上博物馆。加快打造数字文化馆,依托重庆群众文化云数字文化建设平台,展示群众文化成果,发布文化服务内容,预约文化服务项目,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数字化服务水平。推动实施智慧图书馆统一平台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本地文化云平台,实现与市级层面、其他区县、区级与镇街之间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完善数字移动图书馆APP和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文献查询、借阅查询、数字阅读、资源下载等方便快捷的移动数字阅读服务。加快建设云上博物馆,将馆藏文物从“线下”转到“线上”,利用网络平台举办云观展、云课堂、云直播等活动,确保永川博物馆在重庆率先上线。加强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以数字化、影像化等现代信息技术,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建设具有鲜明永川特色的数字资源,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公共文化网络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城市民生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为群众提供“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引导公共文化云平台与社会网络平台的合作共享,推动端口对接、资源共享、服务嵌入,利用社会化网络平台优势,提升公共文化网络平台的覆盖范围和传播效率。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运用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服务。推广群众文化活动高清网络直播,推进“互联网+群众文化活动”,培育“云上群星奖”“云上乡村村晚”等数字文化服务品牌。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利用政府采购平台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组织,提升社会化承接组织服务能力,确保提升购买服务质量。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入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依托文化艺术馆(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持续推进“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行动计划、“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计划。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

        专栏2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

        书香永川建设:推进全民阅读,不断丰富以阅读为核心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举办多主题多形式的阅读活动。

        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川剧月月演、广场舞大赛、棠城之秋文化艺术节、流动文化演出进基层506场,每年引进剧目作品不少于10部。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云上博物馆。


        第三节 优化文艺作品创作繁荣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标准,注重本土文化挖掘和地域特色,加强现实题材创造,大力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动形成尊重崇高、礼敬崇高、追求崇高的社会氛围。到2025年,创作各类文艺力作2500件以上,争取获国家级、市级奖项100个以上。

        推动文学创作百花争艳。继续办好《永川文学》等杂志,聚焦本土作家,树立文学形象。以塑造“永川诗人作家群”为突破口,加大对知名诗人作家的宣传力度。依托永川儿童诗创作品牌,培养壮大儿童诗创作群体,推出一批新诗精品力作;依托古体诗词创作优势,培养壮大永川古典诗词创作群体,推出一批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依托现有小说散文作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壮大永川小说散文创作队伍,推出更多更好的小说散文。鼓励推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艺永川系。

        推进舞台艺术绽放异彩。发挥音乐家协会和舞蹈家协会的人才优势,开展歌曲、舞蹈、曲艺、合唱等精品艺术作品创作,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性展演,打磨《书记,爸爸》《宅家记》参与全国群星奖评选活动。以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为依托,聘请德艺双馨的知名编剧、导演、艺术家来永创作,重点打造1台国家艺术基金舞台剧目、1台对外文化交流节目。整理优秀传统剧目80个,恢复部分传统优秀作品,开展大幕戏剧本储备,聘请资深川剧艺术家对川剧团演员进行面授,做好川剧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联合渝西艺术学校设立川剧专业,培育500名以上川剧后备人才,生产一批表演性强、技术精湛的传统或原创剧目。策划创作更多高质量影视作品,不断鼓励电视剧组、电影制作公司来永川拍摄影视作品,提升永川城市知名度。

        专栏3 永川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川剧传承与创新重点项目:整理优秀传统剧目80个。在渝西艺术学校设立川剧专业,培育500名以上川剧后备人才。

        舞台艺术重点项目:组织优秀作品参加全国性展演,打磨《书记,爸爸》《宅家记》参与全国群星奖评选活动。打造一台反映永川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剧目。

        促进书画摄影再创佳绩。发挥书法艺术综合水平名列全市区县前茅的优势,推出更多书法精品,获得更多大赛奖项,推举更多书法家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发挥“渝西画派”的综合优势,加强与四川美术学院和重庆各大画院的交流合作,培养人才队伍,创作更多佳作,加快将“渝西画派”品牌推向全国。发挥好两个摄影家协会的独特优势,拍摄更多反映时代、震撼心灵的摄影作品。依托永川美术馆集中展示具有时代气息、传递社会正能量的书法、美术、摄影等艺术作品,依托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开展专业艺术创作,城市公园、旅游景区等休闲场所普遍推行本地书画家提名、提画,不定期进行艺术品展陈,进一步做实做靓“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版画基地”“中国美协写生创作基地”“西南数字摄影基地”“重庆艺术创作永川基地”等荣誉称号。

        激励民间艺术焕发生机。用好“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发挥永川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民间收藏、书法、国画、烙画、盆景、木雕、微雕、刻瓷、剪纸、刺绣、影视艺术等方面的优势,策划举办巴蜀民间工艺大赛,吸引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创作创造更多民间艺术瑰宝。


        第四节 优化现代传媒融合发展体系

        充分发挥区融媒体中心平台优势,按照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枢纽三大功能定位,坚持“技术+内容+运营”三位一体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媒体+政务+服务”综合平台,加快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现代传媒体系。

        构建主流舆论阵地功能。树立“大宣传”理念,对标对表相关要求,切实提升“四力”,按照“国内一流、全市领先、区域标杆”的标准,建好区融媒体中心。做好“大融合”文章,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实现内容、技术、人才、渠道的高效共享,按照“中央厨房”模式,实现全流程管理。持续办好永川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做精永川头条、永川微发布、永川文旅微博微信等数字媒体,适时推出宣传永川城市形象的视频号、小程序等,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把镜头和笔尖聚焦田间地头、项目一线、重点工作,讲好永川故事、传播永川声音、展示永川形象。聚焦主流媒体抓好对外宣传,不断提高永川在中央、市级主流媒体上的见稿率、出镜率,提升永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按照一地一端的原则,逐步将全区所有政务新媒体及行业服务平台汇聚到“永川头条APP”,搭建以“永川头条”为核心的大型区域综合服务平台。按照“媒体+”理念,从单纯的新闻宣传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从单向传播向多元互动传播延伸,开展“融媒+政务”业务,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积极汇聚入驻政务微博、微信、客户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大厅信息发布,“民声”问政系统,让融媒体中心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群众监督的新渠道。

        构建社区服务枢纽功能。坚持“融媒+服务”理念,将融媒体中心打造成民生服务平台,以社区(村社)为服务主体,打通涉及群众“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通用政务和民生服务接口,提供智慧医疗、网络教育等信息化建设服务,不断提升融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利用广泛的用户连接和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各种生活服务;利用平台资源提供商业服务,为融媒体中心培育“造血”功能。


        第五节 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发挥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健全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以市级、区级文物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全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监测、保养维护等预防性保护力度。抓好汉东城遗址保护,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抓好松溉古镇、板桥古镇历史风貌街区保护,将陈家大院、罗家祠堂、劝学所、张王庙等10余处文物点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现存木结构不可移动文物,严格执行消防安全标准进行修复性保护。对石质文物,及时补充防风化设施,并制作拓片,加强对拓片的保护工作。对数量多、分布广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补充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实施本体保护。

        做好馆藏文物管理展出。探索文物保护管理新模式,促进管理模式与现阶段文物保护相适应,构建馆藏文物的保护措施,对5000多件文物实行严格监管。充分发挥永川博物馆的文物展示功能,主展厅适时更换展出内容,设置临展厅,按照主题分期分批展示馆藏文物,最大程度发挥文物的社会价值。注意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提升博物馆讲解词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加强文物修复和展出空间拓展,设立永川文物修复研究中心和博物馆分馆、主题博物馆5个,新增永川博物馆藏品300件,修缮不可移动文物30处、修复馆藏文物300件。加强文物研究和知识传播,出版文物研究专着2部,创新各类专题策展,举办展览、研讨会、讲座300场次。

        加大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力度。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管理,推进馆藏革命文物认定、定级、建账、建档,建设革命文物专题数据库。构建革命文物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文物移动、库房出入登记、库房盘点等相关工作,做到家底清、数据准,对革命文物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估,为充分发挥文物价值奠定基础。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全区重点革命文物要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加大扶持力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积极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提升传承人技艺技能,争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设立非遗保护机构,健全非遗行业组织,完善保护传承机制,构建生产性保护措施。挖掘整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申报认定一批非遗项目,永川秀芽手工制作技艺、“三峡蝶画”手工制作技艺力争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川区吉安板凳龙、永川桢楠中医药香传统制作技艺、永川豆腐乳传统酿制技艺、杜圣堂骨伤中医疗法力争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建设永川豆豉非遗体验园,建成永川豆豉传统酿造技艺展示参观廊道、手工制作体验区、系列产品展销区和川菜源菜品品鉴区等体验项目,实现“三年建成、五年搞活”目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全面推进“非遗进社区”工作,夯实非遗保护传承的社会基础。突出抓好“十个一”工程,促进永川非遗项目传承开发类别更广、数量更大、层级更高、传承人更多、开发利用效益更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开展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建设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推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产品。

        实施永川文化典籍传世工程。编辑出版《永川文库》大型丛书,系统整理永川籍和流寓永川的古今名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文献。编辑出版《永川艺库》大型丛书,系统整理永川籍和流寓永川的古今名人文学着作和艺术作品。编辑出版《永川读本》,系统整理古今名人名着中赞美永川山水人文的诗文佳作,作为永川国民教育的普及读本。编辑出版《永川家训读本》,系统整理永川古今家谱家书中的为人治家格言,作为永川城市文化传承的鲜活教材。

        专栏4 永川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点项目


        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板桥镇劝学所修缮与展陈、何埂刘安恭故居修缮与展陈、陈食聂荣臻母校旧址修缮与展陈、朱沱党史教育基地建设、“星火松溉·红色文化陈列馆”。

        文物保护利用重点项目:汉东城遗址公园、松溉古镇保护与开发、茶山竹海景区文物遗存保护与开发。

        非遗保护与传承重点项目:永川豆豉非遗体验园。



        第六节 优化公共体育服务提升体系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以满足人民群众运动健身需求为着力点,增添设施,完善服务,聚集人气,打造热地,提升永川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争创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区。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城区10分钟、农村15分钟”布局完善市民健身圈。在永川科技生态城片区、旺龙湖片区、老城片区及卫星湖片区,各规划布局1个体育公园,完善城市公园体育健身功能。在城区,依托市民公园、休闲广场和沿河水体景观休闲带,建设休闲健身路径和社区体育公园,社区居民点健身器材全覆盖,提高体育设施适老化程度,推进社区残疾人健身点建设。在场镇和农村,实现健身广场全覆盖,建成美丽乡村文体大院100个、农村体育中心户150个。逐步推进学校和社会场地开放,推进出台“校地联姻”政策措施,公共体育场馆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高校免费开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让每个青少年较好掌握1项以上运动技能,培育运动项目人口。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逐步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单位内部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免费向全区青少年竞技队伍以及消防、公安等各行业单位体育训练、活动、比赛开放使用,确保区内公共体育场馆使用率达90%以上。健全群众体育健身组织,在原有体育协会组织的基础上,新培育发展一批新兴体育项目单项协会,不断扩大全区体育协会和体育健身组织规模,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以大中专院校体育专业类学生为主体,吸引更多健身爱好者加入“体育志愿者”队伍,服务赛事、服务群众健身,达到体育为民惠民目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依托体育协会组织开展培训、竞赛等工作,发挥协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推广居家锻炼和户外健身,持续创建永川特色全民健身品牌。每年举办500人以上大型群体活动赛事10场次以上,100人以上中小型群体活动赛事30场次以上,成为川渝城市圈群众体育活动“领头羊”;培育2-3个在重庆乃至全国具备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

        加快足球城市建设。加大足球场地建设力度,在永川科技生态城选址建设包含10块足球场的职业足球比赛及训练基地。在全区新建5-11人制社会足球场17块,达到总量40块。改善莱茵达女子足球俱乐部(重庆文理学院足球训练基地)训练设施。加快镇级足球场布点建设,到2025年,全区50%镇街拥有公共足球场,实现每万人常住人口拥有0.3块社会足球场的规划目标。依托国家女子足球队训练基地,输送2-3名永川籍球员进入国家队。引进社会资本,与区教委合作,建成1个足球训练基地和1所全日制足球学校。外引内联,打造一支中超足球队伍。设计亚洲足球展望城市标识系统,并在城市重要节点或城区足球场馆选点安装。

        全力提升体育赛事影响力。打造着名赛事品牌,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成熟的办赛机制,永川国际女足锦标赛从规模和水平上赶超“阿尔加夫杯”,国际壁球精英赛成为中国西部唯一的国际A级赛事品牌,永川马拉松赛成为国家级金牌赛事,茶山竹海定向越野赛事成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赛事,实现打造5个以上国际国内固定性赛事品牌的目标。举全区之力申办“2022年重庆市智力运动会”,每年申办2-3场国家级体育赛事、4-6场市级赛事,吸引外地10万人次以上到永川参赛和观赛。成功举办一次重庆市运动会、重庆市残疾人运动会等体育赛事,逐步将全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赛事中心。创新赛事活动举办,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组建或引进知名体育赛事公司,增强申办承办国内、国际级比赛能力;力争引进1个以上职业足球俱乐部,做大做强足球队伍和足球赛事;为第三方赛事公司和体育中介发展壮大提供优越政策和平台,激发赛事申办、承办、运营活力;做好赛事监管服务,降低办赛成本,优化赛事环境,防范安全风险。传承和保护区内优秀民间体育文化,积极开展“板凳龙”“梅家拳”等本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推广和传承工作,打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挖掘体育赛事的重庆元素、永川元素,在赛事命名、奖牌设计、竞赛礼仪、开幕式及闭幕式中,融入永川地域文化特色,突出体育赛事仪式感,展现永川城市独特的人文魅力。


        第七节 优化公共文化运营管理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运营管理体制。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职能。完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总体架构,坚持区委、区政府管理为主,同时接受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部门的行业管理,从而调动整合好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完善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职能体系,区文旅委是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文化和体育的发展规划、日常管理、设施建设、活动组织、赛事筹备和监督执法。文旅委直属的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等,分别负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事业发展和管理指导。教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是全区各类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管单位,分别负责管理所属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层级体系。根据服务需求特点,建立区级+镇街+村(社区)+社(小区)为主体架构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层级体系。区级以区文旅委为主体责任单位,教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为相关责任单位,负责协调市级部门资源,对全区相关业务进行管理指导。镇街以文化服务中心为主管部门,受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接受区级主管部门的行业指导,统筹辖区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村(社区)建立文化服务中心,接受村“两委”的领导和镇街文化服务中心的行业指导,负责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农村的村民小组、城市的居民小区,建立文化活动室,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到群众身边。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单位自我管理。建立和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对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给予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健全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对服务质量好、公众满意度高的公共文体机构的激励机制。加强行业组织建设,鼓励相关单位参与市、区级文化馆协会、图书馆学会、博物馆协会、广播电视协会等,遵守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分建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调机制建设,成立由区委宣传部指导、区文旅委牵头和教委、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文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小组,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加快解决相关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和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形成各个管理部门优势互补协调并举态势。统筹不同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青少年宫、文艺空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等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提升社会效益。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丰富农村村民小组、城市居民小区文化活动室服务内容,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由以政府为主体向以政府为主导转变,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由单一输出向多元供给转变,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由政府所想向群众所需转变。坚持改革创新,整合各方力量资源共同参与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参与机制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充分挖掘公共文化场馆商业潜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场馆“两改一建”,拓展服务领域和经营范围,盘活现有文化设施设备,积极拓展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空间,提高综合效益,增强发展活力,打造开放包容、和谐共融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引进社工理念、社会组织管理运营基层文化服务站点,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辖区企业参与基层公共文化站点建设,认领志愿服务项目、参与管理运营。大力培育基层艺术团体和艺术人才,依托村(社区)组建文化管理员、文化活动志愿者和艺术团体成员,文化管理员负责活动规划的制定,经费的申请以及与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等,志愿者负责建言献策,并负责具体活动方案的实施等;艺术团体成员则结合自身情况,寻找全新的活动方式,并寻求社会化的广泛支持及参与。


        第八节 优化公共文化人才培育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人才教育培训投入,完善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建立高端专业人才、普通专业人才、业余专业人才、竞技体育人才、文化志愿者五支队伍,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前提。

        坚持结构优化,加快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步伐。重点培养引进创意、策划、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全媒体、文博、赛事运营、演艺组织等高端专业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由“注重数量”向“优化结构”转变。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对高端文化人才政治上引导,工作上加压,政策上扶持,着力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突破人才体制壁垒,建立高端人才柔性引入机制,建立永川文体专家顾问团与不定期咨询服务机制,为永川文体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

        坚持以用为本,完善普通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做好文艺创作、融媒体、文博、非遗传承、图书管理、体育运动、设施运营、活动策划执行等人才摸底,制订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持续开展文体专业培训和技能竞赛,不断提升全区文体人才队伍素质,尤其要着力培养一批非遗技艺传承人,加强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健全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培养造就一批长期扎根基层,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干部和实干型专家。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围绕专业文化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升,建立基础教育、高校、职业学校、文化企业、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人才培训基地等多层次公共文化人才教育和培训体系,实施全区专业文化人才培训工程。

        坚持内外协调,加大业余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打破体制、身份界限,把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业余文化骨干、文化热心人、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等体制外人才纳入公共文化人才统计范畴,纳入业务培训规划,出台相关办法和制度,在职称评定、政府奖励、支持资助、表演展演、社会荣誉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便利,每个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将农家书屋管理员、文化信息资源管理员、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员等人员集中管理、集中服务。

        坚持体教融合,促进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校地合作政策,加强与重庆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通过签订聘用合同、周期执教、项目管理、联合课题等形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充实运动员队伍。与上级体育训练单位或大学共建体育专业院校和训练基地;发挥“国家壁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优势,培养国家一线或二三线壁球队伍;积极与市级专业队、市级体校开展合作,建成2-3支重庆市级二三线队伍,1-2支国家级二三线队伍;依托永川科技生态城永川奥体中心建设工程,与该片区职业院校合作,共同建设永川区青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和体育职业院校,支持高校创建高水平运动队,辐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动对接、择优选派相关专业人员参与国家体育总局重大人才计划,大力选派优秀体育工作骨干或成长潜力大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优秀运动员到总局国家队、北体大等体育高等院校以及体育先进省市学习深造,提升综合业务水平。

        坚持事业激励,建立优质文化志愿者队伍。有计划有步骤选拔文化志愿者队伍,从培训、管理、激励、资金等各方面构建对文化志愿服务的系统保障,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和日常化,把志愿者队伍培养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和生力军。健全组织架构,成立永川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组建专家型、专业型和服务型三支队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通“永川文化志愿”微信公众号,构建区级、镇街、村(社区)、村民小组(居民小区)四级文化志愿组织网络。实施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打造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列出服务清单,有效带动、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第五章 融合发展

        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理念,加快区域融合、系统融合、校地融合、文旅融合、体旅融合,以融合方式整合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永川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


        第一节 加快区域融合发展

        提升重庆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加大从“两江四岸”核心区城市和中心城区引进资本、人才与项目等文化资源。加强与涪陵、綦江、合川的交流,相互借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经验。加强与长寿、江津、南川、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等城市的资源互补、市场共建、经验共享,在取长补短中提升永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水平。

        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合作与交流。牢固树立成渝地区“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与周边城市合作机制,积极构建并融入成渝地区文旅体发展联盟。实施川渝阅读“一卡通”工程,实现基于居民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的图书通借通还服务。加快推进永川-江津-荣昌-泸州-内江-宜宾-自贡川渝毗邻区域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政策协同、一体化发展。加强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宜宾市、长宁县、叙州区、南溪区、江安县,以及重庆市梁平区、江津区合作,共同落实《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作协议书》。加强大河文明文化旅游走廊、成渝古驿道文旅走廊、茶马古道文旅走廊沿线城市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工程。

        积极融入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发挥永川区区位优势,共享长江文化、巴蜀文化、抗战文化等地域文化资源,与川南泸州、宜宾、自贡、内江四市及渝西江津、荣昌两区共同落实《川南渝西七市区文化和旅游战略合作协议》,探索成立川南渝西演艺联盟,互购节目、联合演出、共同开发文创产品;共同组织举办区域性文化节会、体育赛事及交流活动;共同推动川南渝西市民共享文体公共服务设施,共同加强文体人才交流培养,共同维护文体消费市场秩序等。发挥泸永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平台优势,与江津一道牵手四川泸州,集两地或多地之力共同举办“巴蜀体育舞蹈大赛”等体育文化活动,积极创办区域“体育品牌赛事”。


        第二节 加快系统融合发展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部的融合发展。构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单位的资源共享,人才共用,事业共创,使命共担,业务发展相互支持,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重大活动齐心协力,构建起各有专长、各有侧重、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

        加强与市内国内相应机构的对外融合。构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单位与市内和国内的业务联系,积极争取市内和国内相关单位在资讯、渠道、资金、技术、经验、人才、活动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永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第三节 加快校地融合发展

        推进校地文体设施开放共享。协调永川现有职业院校和众多中小学校的图书馆、会议厅、多功能室、体育场、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及其相关资源,采取适当方式向市民免费开放。永川拥有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其相关资源,采取适当方式向所有师生免费开放,并根据需要提供场地支持。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与文化体育单位联合打造必要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加快校地文体人才合作培养。整合职业院校、中小学校和文体事业单位、专业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共同组成永川文体人才的教育培养师资,采取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师徒制或联合办学等形式,培养文学、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台、戏剧、影视、播音主持、图书管理、文博、文创、策划、宣传、展览、体育等各类专门人才。

        支持校地文体活动联合举办。整合校地场地、设施、人才等优势,共同策划,共同筹备,联合办好新年音乐会、新春文艺晚会、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棠城之秋艺术节、世界竹建筑艺术双年展、“未来之光”数字文创博览会、永川国际女足锦标赛、中国杯国际定向越野巡回赛、国际壁球精英赛、国际马拉松赛、川渝体育舞蹈大赛等精品节会活动,打造永川文体节会品牌。


        第四节 加快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建立文化与旅游公共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大型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设施同标准规划、建设、管理,提升公共文体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或改造中增加文化内涵,构建人人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推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便民惠民措施,实现无障碍文化旅游服务与母婴服务在文化场所和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的全面覆盖。依托重大主题文化节庆活动,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培育文化旅游精品,完善文化旅游线路上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

        推进文物古迹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以文物古迹丰富旅游线路,以旅游线路彰显文物古迹,促进文旅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汉东城遗址,建设通史性考古遗址公园,与毗邻的松溉古镇和朱沱连成一片,打造沿江怀旧主题特色文化旅游线。依托永川博物馆的文物优势和茶山竹海的景观优势,利用两者相互毗邻、特色迥异的特点,打造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文化旅游新线路。依托“成渝南道”铁岭山茶店驿站的古驿遗存资源,建设古驿道遗址公园,配套建设一批与驿站有关的文旅设施,唱响铁岭山茶店驿站文旅品牌。依托永荣镇朝阳观的雕塑、壁画等文化遗存,整体修缮朝阳观,融合陈子庄生平事迹和绘画作品,打响“子庄故里”特色文旅品牌。

        加快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认定命名一批区级项目传承基地,开发一批有市场感召力的文创产品,以协信长乐坊为基础建立“永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基地”,推动传统手工艺产品走向市场。合理开发利用剪纸、蝶画、陶瓷等传统工艺类项目,在保持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形成旅游、开发、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鼓励并组织非遗项目、非遗产品、非遗传承人走出去,参加博览会、旅交会、文博会等高水平展会,扩大非遗项目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五节 加快体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

        抓好重点项目体旅融合。充分利用茶山竹海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打造“中国杯”国际定向越野巡回赛事重庆示范基地。建设卫星湖水上训练基地和环卫星湖骑跑两项运动赛道,配套康养度假项目,打造运动康养基地。丰富黄瓜山景区沿线的马术训练基地、飞越丛林项目、高尔夫练习场、飞碟射击场等体育设施,打造户外体育旅游示范区。依托西部欢乐城片区,规划建设冰雪运动综合体、室内户外运动综合体、室内+室外水上游乐项目等,打造体旅融合特色项目。

        大力发展体育赛事旅游。举办各类规模大、级别高、影响广的体育赛事,彰显永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赛事中心的城市形象,吸引各地体育爱好者前来永川观看比赛,依托赛事的影响力加强永川文化旅游宣传,促进“赛事热”向“旅游热”转化,让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转化成游客资源,促进永川的文化旅游消费。

        第六章保障措施

        永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高,任务重,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氛围营造、监督管理、组织领导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为完成本规划的目标任务提供支撑。


        第一节 强化政策扶持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家相关部委和重庆市关于文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要保障公共文体项目用地需求,按项目实施进度保证及时供地。进一步完善全区文体创新发展促进政策,制定促进招商引资、文艺精品创作、文创产品开发、全民健身运动等具体扶持措施和激励政策。出台全区竞技体育突破发展办法,实现体教融合发展,激励本土运动员在市级、国家级、国际体育赛事中勇夺奖项,为竞技体育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第二节 强化资金投入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政府整合财政性资金保障文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转。发挥国有公司融资优势,推动具有区域引领辐射作用的重大文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培育成上市公司,使之成为文体发展的有力抓手。构建社会化运作,采取市场化手段,畅通投融资渠道,引导和督促业主负责经营性项目投入和市场开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公共文体服务,探索建立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财政扶持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经营性项目。对在公共文体服务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三节 强化氛围营造

        加速推进永川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文物古迹、非遗项目、文化名人等人文资源的活化显化,用艺术化手段,打造艺术构件、人文小品和文创产品,举办各类展览展示,将历史人文特色资源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生产场景、融入生活空间。围绕一盘棋,演好双城记,融合文体旅,唱响四季歌,以大气魄、大手笔、大主题的方式,精心策划举办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棠城之秋艺术节、数字文创博览会等系列品牌节会,让城市“客厅”高朋满座,让文化气质越来越浓。挖掘提炼永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鲜活案例和成功经验,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工具,加强对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提升永川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节 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绩效动态评价体系。推行第三方绩效评估,建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和反馈机制。全面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和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测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做好规划监测评估工作,构建规划实施的公众监督。


        第五节 强化组织领导

        完善全区文体发展领导机构、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完善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文旅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构建领导干部联系重大项目制度,明确时间,明确责任,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推动项目发展建设,形成“全面抓、全面建、全面管”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立重大活动推进工作机构,负责统筹领导和协调指挥重要国际性、区域性赛事、节会。构建文化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发挥好规划引领、行业监管、活动牵头等功能。构建国有文化投资平台公司功能,既要抓好现有文体设施的提档升级和有效运营,又要抓好新上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构建镇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评价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关部门,要本着“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共同支持文体设施建设和文体节会开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