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网 无障碍 部门街镇> 网站支持IPv6 登录 | 注册
        区农业农村委员会111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基层政务公开 >涉贫涉乡村振兴 >履职依据 >其他文件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农村工作 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永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2-11-21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农村工作

        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关于印发《永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党委、365网站是正规平台吗_365bet足球网_bt365博彩,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级相关部门:

        永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已经区领导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农村工作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21121

        (此件公开发布)



        永川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四五”规划

        目录

        一、立足区情,分析基础把握形势环境 - 1 -

        (一)工作基础 - 1 -

        (二)形势环境 - 2 -

        二、明晰思路,固化总体发展目标指标 - 4 -

        (一)指导思想 - 4 -

        (二)基本原则 - 5 -

        (三)发展目标 - 5 -

        空间布局 - 8 -

        三、健全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 9 -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 9 -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 10 -

        (三)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及饮水安全成果 - 11 -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 13 -

        四、加强帮扶,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 - 14 -

        (一)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 14 -

        (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 15 -

        (三)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服务 - 16 -

        (四)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 17 -

        (五)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 18 -

        五、聚力重点,推进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 19 -

        (一)优化完善农业空间布局 - 19 -

        (二)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 20 -

        (三)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 23 -

        )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措施 - 23 -

        )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 24 -

        六、狠抓衔接,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 24 -

        (一)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 24 -

        (二)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 25 -

        (三)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25 -

        (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 - 26 -

        七、党建引领,健全巩固乡村治理体系 - 28 -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 28 -

        健全村民自治管理体系 - 28 -

        (三)健全信法守法行为体系 - 29 -

        (四)健全崇德向善民风体系 - 29 -

        八、强化措施,确保衔接规划有效实施 - 30 -

        (一)强化组织领导 - 30 -

        (二)持续政策支持 - 31 -

        (三)加强人才供给 - 31 -

        (四)突出重点建设 - 32 -

        (五)常态监测评估 - 32 -

        附表:策划“十四五”(2021-2025年)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重点项目表 - 34 -

        附图: - 46 -

        1.乡村振兴空间布局图 - 46 -

        2.乡村振兴重点镇分布图 - 46 -

        3.永川区农业资源现状图 - 46 -

        4.永川区乡村产业空间布局图 - 46 -

        5.重点镇南大街道乡村产业规划图 - 46 -

        6.重点镇朱沱镇乡村产业规划图 - 46 -

        7.重点镇仙龙镇乡村产业规划图 - 46 -

        8.重点镇街南大街道乡村建设规划图 - 46 -

        9.重点镇街朱沱镇乡村建设规划图 - 46 -

        10.重点镇街仙龙镇乡村建设规划图 - 46 -


        一、立足区情,分析基础把握形势环境

        (一)工作基础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我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根本性决定性胜利。

        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累计动态识别的428013428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全保障,绝对贫困得到有效解决。

        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水平。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64275元增加到202011901元,年均增幅22.8%;比同期全市平均增幅高3.1个百分点。

        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区行政村通畅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农村供水入户比例99.8%,集中供水率90%。行政村4G信号实现全覆盖,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99.8%。村村建有标准化卫生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标。农村出行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问题全面解决。

        明显增强了贫困村造血功能每年统筹安排农业发展和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个市级贫困村、5个相对滞后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10个重点村茶叶、荔枝、柑橘等优势特色产业面积1.5万亩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产业增收效果明显

        有效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开展三级书记遍访行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派出驻村工作队10个,选派驻村工作队员(含第一书记)45名,4644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党在农村的组织动员和社会治理能力明显加强。

        显着提振了干部群众精气神。全区各级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经受实战锻炼,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朱沱镇规划建设管理环保办、重庆文理学院教育扶贫办等2个单位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永川区金龙镇金鼎村党总支、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村驻村工作队、中共永川区来苏镇委员会、永川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等4个单位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黄乾丰、陈邦琼、周先进、赵治国、徐燕、杜清明等6人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产业扶贫、危房改造、民政兜底、健康扶贫等行业扶贫工作得到市级肯定,在全市学习推广;信息数据质量、脱贫群众综合满意度等指标位于全市前列;在市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排名靠前,综合评价为

        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全区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织、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团结一致和不懈奋斗,通过强化转移就业、壮大特色产业、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公共服务、夯实基层基础等途径,解决了就医、教育、住房、水、行路等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高质量完成了全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历史性任务。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有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脱贫群众实现了真不愁、全保障,全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形势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谋篇布局、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期

        从顶层设计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明确要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从投入力度来看,全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必将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必将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从政策举措来看,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区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也必将为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更多机遇。同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有助于各区县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增添了我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从国际国内环境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优质资源大量城市集中,乡村发展普遍缺乏人才、资金、信息等支持,农村发展动力仍待增强。从全市发展现状看,脱贫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尽管我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脱贫村和脱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脱贫村的产业基础还不够牢固,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部分脱贫群众生活虽有了保障但收入仍不高;35%的脱贫户以低保、特困供养等转移性收入为主,稳定性还不够,帮扶力量一旦减弱或发生突发灾害、重大疾病等情况,仍有返贫风险。农业产业还比较薄弱,在品种、品质、品牌方面还有待深度发力,深化三农改革,有效破解人地钱问题有待深入思考谋划。乡村干部队伍素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差距较大。部分脱贫群众对脱贫攻坚期实施的惠民、兜底等政策产生依赖,缺乏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明晰思路,固化总体发展目标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坚持“永川融入主城、城市带动农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531”思路整体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建机制、抓衔接、强帮扶、促发展,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等四大任务,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全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先行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分类指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发展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应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分类帮扶,切实消除受身体素质、职业技能、家庭负担、发展环境等制约而导致的返贫或致贫现象。

        坚持守住底线、平稳过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脱贫群众不返贫的底线。顺应乡村发展规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强化政府责任,推动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鼓励先富帮后富、守望相助,形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助力乡村振兴的合力。

        坚持农民主体、激活动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破除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和不良风气,切实发挥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持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五年过渡、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全区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重心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民,全面开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局面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四个不摘要求严格落实,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实现无劳动能力、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得到巩固拓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富民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把乡村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全区富民产业来抓。“3+1+N”的乡村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带三区五片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促进乡村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培育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新业态,现代特色优势产业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融合化特征更加突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动重点村发展乡村作坊、家庭工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断壮大,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提高到52%。农村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的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基本建成。

        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明显,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完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以党建引领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村干部老龄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村级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着进展,农村居民的教育、文化、科学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养明显提高,区级以上文明村和镇街占比达到65%以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农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脱贫户内生发展动能显着提升,增收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到1.85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提高到12%,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显着提升。

        表1:“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序号

        分类

        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1

        成果巩固

        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

        95

        96

        约束性

        2

        农村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

        95

        95

        约束性

        3

        标准化村卫生室比重(%

        100

        100

        预期性

        4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

        师比例(%

        25

        35

        预期性

        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0

        95

        预期性

        6

        易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帮扶率(%

        100

        100

        约束性

        7

        乡村建设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85.9

        90

        预期性

        8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9

        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73

        >85

        预期性

        10

        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

        ——

        100

        预期性

        11

        农村天然气气化率(%

        39.4

        65

        预期性

        12

        区级以上文明村占比(%

        51.7

        60

        预期性

        13

        产业发展

        农业产值增速(%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14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2.2:1

        2.5:1

        预期性

        1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48.1

        48.5

        约束性

        16

        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

        39.5

        64.4

        约束性

        17

        就业和生活水平提升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预期性

        18

        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10.4

        12

        预期性

        19

        公益岗位脱贫人口就业比重(%#

        ——

        15

        预期性

        20

        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的群众就业培训比重(%#

        100

        100

        预期性

        21

        劳务协作转移就业比重(%#

        ——

        85

        预期性

        备注:1.*为规划期平均数。2.#范围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3.约束性指标属性与市要求一致。

        展望到2035年,全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空间布局

        根据永川功能区定位和现状特征,按照“一区四园多点”进行乡村振兴布局。

        “一区”黄瓜山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区建设面积20平方公里,利用3年左右时间,力争建成现代农业展示区、人居环境示范区、农村改革先行区、融合发展试验区、科技运用引领区,重点实施优质粮油示范项目、十里荷香农旅融合项目、茶文化体验项目、黄瓜山乡村会客厅、南方早熟梨项目、红色文化展示项目等6大项目。

        “四园”圣水湖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发展食用菌、优质粮油、特色水果)、九龙河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发展茶叶、蔬菜、名优水果、粮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主要发展农副食品加工、调味品制造)、石笋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主要发展茶叶、乡村旅游)。

        “多点”即一批区级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园、精品果园、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等。

        三、健全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持续优化政策举措,强化常态保障,做到保底线、保基本、保民生,全面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奠定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脱贫后扶上马送一程。坚决做到防止松劲懈怠、防止紧急刹车、防止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四个防止”,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确保国家和市级延续、优化、调整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原脱贫攻坚期间给予的强化财政保障能力政策,维持一段时间并与乡村振兴衔接。继续稳定兜底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结合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实施好调整优化后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重庆市乡村振兴分类推进工作机制,积极创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加强行政推动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加快落实《永川区·彭水县“十四五”对口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汇聚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加快达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细化明确监测对象、监测范围、监测程序和帮扶措施,制定出台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确保监测帮扶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监测、动态化管理,并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健全农户主动申请、镇村干部跟踪回访、部门筛查预警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按照国家和市级统一部署,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监测对象纳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并录入和标注相关信息。实时监测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全力防范失业、产业项目失败等潜在风险隐患,及时排查预警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

        健全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低收入人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阶段的重点监测和帮扶对象,需分层分类实施帮扶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要针对性地帮助发展产业和参与就业;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基本生活暂时出现困难的进行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健全完善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激发机制。要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既要发挥好村规民约作用,加强教育引导,正向激励;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市场主体带动,提升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还要改进引导群众发展生产的奖补政策,倡导劳有所得、多劳多得,不能靠发钱养人,防止政策养懒汉。

        强化帮扶政策和措施。加快落实帮扶政策,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对监测对象中具备发展产业条件和有劳动能力的,安排财政资金对其发展产业申请的小额信贷予以贴息,支持其参加与生产相关的经营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支持通过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对带动监测对象发展生产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落实支持政策。加强对监测对象帮扶措施落实情况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三)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及饮水安全成果

        巩固拓展“两不愁”成果。聚焦兜住兜牢基本生活底线,持续增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对符合条件的依规纳入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或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扎实做好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持续做好残疾人、精神障碍患者福利保障工作。聚焦保住保牢基本收入底线,及时足额向参与以工代赈务工的劳动力发放劳务报酬,增强就业帮扶车间、乡村振兴车间对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的务工吸纳能力,保障长期稳定收入。扎实开展“防贫返贫保”试点。

        巩固拓展义务教育保障成果。健全完善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各镇街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相关职能部门及学校共同参与的联控联保责任,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义务教育巩固率96%以上。健全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机制,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教育资助、送教上门等帮扶措施。健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提升工作。

        巩固拓展基本医疗保障成果。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脱贫人口医疗救助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一般农户参保动员工作。在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的基础上,着力降低老弱病残类脱贫户、监测户就医负担。充分发挥家庭医生签约作用,做到疾病核实准确,慢病签约应签尽签,落实重点人群季度随访,确保服务有质量,为行动不便有因病致贫风险的人口提供就医用药便利。发挥“互联网+”“智慧医院”优势,创新便民措施,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巩固拓展住房安全保障成果。完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农村危房动态排查、分类鉴定,建立住房安全问题工作台账。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加强乡村建设工匠等技术力量培训,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推广绿色建材应用和新型建造方式,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巩固拓展饮水安全保障成果。聚焦水量提升,继续推进上游、卫星、双河口、花滩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白沙水库、花滩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及红炉镇沙湾沟山洪沟治理等农村防洪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农村饮水达标提标专项行动,加快镇级水厂改扩建及管网延伸以及城区老旧供水管网和“一户一表”改造工程,在南大街、胜利路、茶山竹海、陈食、大安、青峰等镇街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在金龙、三教、永荣、朱沱、仙龙、吉安等人口相对分散的镇推进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健全农村供水工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加强农村供水水质净化消毒,提高水质达标率,争取申报市级农村饮水水质提升示范项目。加强农村供水动态监测和预警响应,防止出现整村连片停水断水和严重水质超标问题,确保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按照“管得住、用得好、起作用”的要求,优化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监管到位,持续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登记确权。全面清查脱贫攻坚以来各级各类扶贫项目资产,建立经营性、公益性和到户类资产分类管理台账,逐年逐项目追溯资产状态、厘清权属关系、登记资产信息,做到存量资产登记不重不漏、新增资产及时准确登记。

        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运营。加强扶贫、财政、审计和行业相关部门以及公众对扶贫项目资产的全方位、动态化监管,确保扶贫项目资产风险可控、有效管理。支持扶贫产业项目交由专业主体经营管理,经营性资产可采取委托、发包、出租、联营、股份制、合作社等方式经营,提高扶贫资产运营管理效率。

        完善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扶贫项目资产收益优先用于扶持脱贫村和脱贫户,并结合实际适当用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振兴公益性项目。产权归属村集体的扶贫项目资产收益分配,通过民主决策程序提出具体收益分配方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全体成员共同享有收益权。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财权,自主管理运营。

        四、加强帮扶,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生活

        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优化帮扶措施,开展精准帮扶,确保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

        稳就业就能稳收入,就能巩固住脱贫攻坚成果的大头。一方面,要切实稳定外出就业。完善用工信息平台,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培育区域劳务品牌,确保外出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另一方面,要推进鼓励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政策,继续加大就业帮扶车间支持力度;开发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在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加强对脱贫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的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稳定外出务工规模。对面向脱贫人口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对跨省就业的脱贫人口给予一次性交通补助。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支持优先留用脱贫人口。培育、创建、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提高脱贫人口劳务输出质量。

        支持就地就近就业。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尽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同时,鼓励本地农民积极开发农、林、旅等产业资源,加大产业劳务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将更多的人才引进来、留下来。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费用减免及各项优惠政策,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加强返乡创业载体建设,帮助有条件的脱贫人口自主创业。给予税费减免、场地支持、社会保险补贴等支持,支持脱贫人口灵活就业。

        健全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就业援助对象范围。实施欠发达地区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在培训期间按规定给予生活费补贴,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并给予相应补助,对脱贫户、农村低收入人口所在家庭两后生就读技工院校的给予帮扶支持。完善公益性岗位开发流程和安置管理办法,加强失业预警和失业动态监测,搭建好用工信息平台、用好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这个手段,加强常态化帮扶,防止部分人员出现返贫的情况。

        (二)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满足永川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健全全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完善多层次救助体系和多渠道救助方式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对需要政府兜底保障的困难群众,要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

        创新社会救助。积极探索、适应困难群众的需求变化,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

        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格局,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强化资金统筹,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救助帮扶。探索推进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

        (三)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服务

        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应保尽保。落实参保动员主体责任,做好分类资助参保工作,重点做好脱贫人口、易返贫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台账,确保纳入资助参保范围且核准身份信息的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对已实现稳定就业的脱贫人口,引导其依法依规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和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跨区域参保关系转移接续以及非因个人原因停保断保的,原则上不设待遇享受等待期,确保待遇接续享受。

        分类调整医疗保障帮扶倾斜政策。基本医保实施公平普惠保障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

        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依托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平台,做好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因病返贫致贫风险的主动发现机制、动态监测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精准帮扶机制。根据个人年度费用负担情况,结合实际,分类明确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监测标准。建立依申请救助机制,将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和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对其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支付后,符合规定的个人自付费用酌情予以救助,防止因病返贫致贫。

        (四)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对农村重度残疾人、农村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等特别困难群体,按每人每年100元缴费档次给予全部代缴;对低保对象等其他缴费困难群体,按每人每年100元缴费档次给予部分或全部补贴。

        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提质升级行动,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实现所有重点镇街建成1所以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全面推进区域中心敬老院建设,到2025年实现护理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贯彻落实老年人基本福利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

        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引导基层社会组织提供规范性托养服务,深入开展康复专业技术员规范化培训。十四五期间每年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率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均达到85%以上。

        (五)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突出保障政策全覆盖,着力推进兜底保障融入有效衔接新格局。完成城乡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孤儿基本生活费提标,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适度拓展社会救助范围,建立基本生活救助动态调整机制,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建立完善工作调度机制,继续落实兜底保障包抓镇街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并督促推进抓好落实。

        突出动态管理全覆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方位加大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力度,共享医保、残联、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的数据,将刚性支出较大的已脱贫又返贫、致贫风险高以及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开展摸排认定,对重点对象进行入户核查提出综合解决措施,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给予专项救助或临时救助。严格镇街低保户补贴金发放制度,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突出养老服务全覆盖,有序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工作目标,坚持从改善基础、医养结合、餐饮娱乐、制度队伍建设方面着手,整体推进,优化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各镇街对分散特困供养人员进行全覆盖排查,签订分散供养协议,落实监护责任和走访探视制度,对住房存在问题、居住环境脏乱差情况,进行改善提升,积极筹集资金,购置发放必要的生活物品。

        突出特殊群体全覆盖,全面推进残疾留守保障服务。健全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组织开展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摸底排查,拓展补贴发放范围。全面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健全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及时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服务,建立健全定期探访制度,及时了解和评估三留守人员生活情况、家庭赡养(抚养)责任落实情况,提供相应援助服务,实现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五、聚力重点,推进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立足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用好用活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契机,围绕川南渝西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重庆主城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一)优化完善农业空间布局

        综合考虑永川区地理气候、区位优势、农业基础和资源禀赋,衔接全区农业产业规划,因地制宜、产城(村)融合、合理布局,努力形成一带三区五片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带一早两晚名优经果带,即以黄瓜山脉沿线区域为主的南方早熟梨,以朱沱和松溉为主的龙眼荔枝,以临江河、圣水河、九龙河、小安溪河等流域为主的晚熟柑橘。

        三区三教食品加工区、港桥林产品加工区、中南部食用菌及优质粮油生产区。通过资源集约,标准化生产主要发展休闲食品、豆豉、花椒、生姜、辣椒、优质粮油等食品加工;发展以林浆纸为主的竹木产品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林产品加工以及全屋定制家具及用品等深加工产业。

        五片箕山、阴山、云雾山、巴岳山、黄瓜山茶叶生产片,该片区以箕山、阴山、云雾山、巴岳山、黄瓜山等五大茶叶基地为重点,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建设成为全国早市名优茶生产基地、全国茶叶生产优势区、中国名茶之乡、重庆市茶叶生产示范区。

        (二)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

        按照全区一盘棋、一镇(街)一主业的要求,做优做强多品种、小规模、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各镇街集中打造1-2个重点产业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推动茶业、食用菌、名优水果三大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

        做大做强茶业产业。深入挖掘品牌文化,提升茶叶品质,努力打造全国早市名优茶生产基地。

        延伸拓展食用菌产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对现有的35家食用菌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秀珍菇生产基地;引进12家食用菌大型精深加工企业,推动三教园区自嗨锅同食用菌企业建立稳定的“蔬菜包”供应链,为食用菌产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空间。

        做优做精水果产业。按照黄瓜山片区主要发展南方早熟梨、长江沿线主要发展晚熟龙眼、临江河流域主要发展晚熟柑橘的布局,构建“一早两晚”名优水果主产区。着力引进1家梨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梨罐头、梨干、梨脯、止咳糖浆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系列产品,实现黄瓜山梨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

        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依托茶叶、豆豉等特色产业,做实农产品加工业,推动茶叶、特色水果、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链条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着重打造以豆豉为主的调味品产业和以木竹、木竹纸浆等特色林产品为主的木及木制品产业,重点建设板桥食品产业园和港桥百亿级林产品加工示范园。以推动调味品产业发展为牵引,提高豆豉、花椒、生姜、辣椒等多种调味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积极发展火锅底料、豆瓣酱、酿造酱油、酿造食醋等与豆豉相关的酿造调味品产业。推动食用菌生产向工厂化转型和产品深加工转型,完善菌种培育、基地建设、科研开发、加工和销售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推动农业+”多业态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多维延伸;促进农业与文化旅游、康复养老、电商物流等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横向融合和一体化。大力推行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积极策划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发一批乡村主题文创产品,精细打造以黄瓜山梨花节、五间镇西瓜文化节等为主体的乡村时光旅游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山水田园特色的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引导农民直接或参与经营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积极落实数商兴农,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以吉之汇农贸城为龙头,集中打造有实力、有带动力的本土电商平台,建设一批网货生产基地和产地直播基地,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农户”“电子商务+农民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加快推进邮快合作、交邮合作、交快合作,打通农产品物流最后一公里

        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农田整治。继续大力推进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实施千年良田工程,努力创建全市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改造提升示范区二是推进科技赋能。加强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加快推进西南大学现代蚕业(仙龙)基地、南方早熟梨科技小院、食用菌研究院、豆豉产业联合体建设,创建“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三是改革引领。以“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动力,通过“三变”改革、特色农产品保险、农村宅基地改革等试点,全面激活市场、主体和要素,释放乡村振兴动能。

        专栏5-1 特色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1.粮油保供标准生产巩固拓展行动:依托优良的农田资源条件,丰富的粮油种植经验和较成熟的农业技术,以及较规模化的稻田种植基础,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探索和推广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促进一地双收机制持续增收,实现基地保障基本口粮供给与增收致富功能。其中,仙龙镇稻渔综合种养公园10000亩;朱沱镇稻虾、稻蛙等综合种养基地1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8000亩,稻菜(油)轮作试验基地2000亩。统筹全区农业基础建设任务,完善农业产业基础,促进粮油基础产业持续稳健增长。

        2.经果林提质增效巩固拓展行动:依托来苏镇等现有刺梨、柑橘、荔枝、百果等种植规模,探索发展林下种养,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增收潜力,推进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认证绿色食品,打响本地特色经果品牌,实现基地的提质增效。其中,南大街街道优质梨种植基地提档升级5000亩,特色水果基地提档升级1500亩,优质农产品基地提档升级1500亩;朱沱镇新建脐橙种植基地1600亩,龙眼标准化种植推广基地33500亩,新建龙眼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4000亩。

        3.农产加工仓储与物流巩固拓展行动:加快脱贫镇街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其中,仙龙镇新建农产品配送园1处,有机肥厂1处;朱沱镇新建龙眼加工物流园1处。

        4.产业与市场信息化服务巩固拓展行动:大力推进乡村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完善农业市场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民认知外部世界的能力和手段。鼓励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能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其中,南大街街道新建智慧农业服务体系1项;仙龙镇新建现代农业展示区1处,规模50亩,新建乡村振兴营销团队1个,新建实用性人才培训学校1,完善技术合作支撑机制1

        (三)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以减排降碳增汇为目标,加强农业农村污染跨界协调治理,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特别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膜科学回收,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科学推进国土绿化。集成示范和应用推广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十大技术模式、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典型技术模式与案例等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等绿色生产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和林下经济。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巩固长江禁渔成果,强化长江水生生物养护。推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措施

        深入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以三园两场创建为抓手,建立健全集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繁育、生产规程、产品加工、等级分类、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等产前、产中、产后于一体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粮食库存动态监管。强化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农药残留超标、兽用抗菌药滥用、水产品非法添加等专项整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追溯点建设,鼓励镇街监管机构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主体上线应用,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全部纳入追溯管理。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以永川秀芽”“永川香珍”“黄瓜山梨”“五间西瓜等为重点,做大做强永川香珍区域特色公用品牌永川特色农产品品牌,复兴永川豆豉等传统老字号品牌。继续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深挖特色产品集中发展。

        )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涉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易返贫致贫户融入产业链、利益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开展订单农业加工物流产品营销等,提高农生产的综合效益。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收益科学分配机制,完善农业产业化带农惠农机制,保障成员从集体经营收入中获得收益分配的权利,让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六、狠抓衔接,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

        因地制宜、统筹推进镇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自上而下、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升级版。

        (一)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地区延伸,推动农村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化等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坚持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形成联通城区、镇街、村社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镇街和建制村硬化路畅返不畅项目的升级改造,实施窄路面拓宽工程,构建覆盖广泛的农村路网体系,解决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持续推进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加强骨干水源和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推动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服务。加快构建现代乡村能源体系,实施农网完善改造、乡村电气化提升等工程,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开发,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

        (二)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强化乡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实施高速通信网络工程,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大力推进5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地区5G网络全覆盖。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建设一批移动互联网村互联网小镇

        (三)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推进以城区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由注重机构行政区域覆盖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务覆盖转变。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支持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切实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完善特殊教育送教上门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多渠道加快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组织领导、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推动教育服务水平提升一个档次,2025年,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以上。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紧密型区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着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建设,推进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按照全民医保、应保尽保的要求,到2025年,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35%,全区农村基本医保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其中,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并持续巩固。

        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区镇村为一体、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快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加快乡村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养老公寓、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场地以及路灯、厕所、标路牌、休息靠椅、垃圾箱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率,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达到12%以上。

        (四)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

        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继续落实千村宜居计划,扎实推进成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培育美丽乡村示范镇街和乡村振兴精品村,建成黄瓜山、五间何埂仙龙两个20平方公里的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推进示范片,创建5个市级卫生镇(街)、20个市级卫生村,探索建设一批小微生特宜居村庄及田园综合体。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专项行动,实现村庄及庭院干净、整洁、有序、美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以建立粪污收集处理体系为重点,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2025全区农村厕所普及率进一步提升。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千村示范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构建)-行政村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实现100%的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加强对人口聚集程度较高、污水产生规模较大的镇街和村聚居点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分步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

        专栏6-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农村公路系统提升工程:加大农村道路系统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公路畅通深度。其中:(1)通村路:朱沱镇新建通村路16600米。(2)通社路:朱沱镇新建通社路59000米;仙龙镇新建通社路40000米。(3)通户路:南大街街道改建黄瓜山村入户小康路12000米。(4)产业道:南大街街道新建黄瓜山村环山旅游产业路5000米。

        2.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乡村规划和产业布局,提升乡村宜居环境,挖掘镇街、乡村人文文化,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其中,仙龙镇创建清洁文化大院10个,平安大院4个;南大街街道清洁乡村示范院5个;朱沱镇创建文化大院5个。

        3.农村供水工程:把脱贫户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帮扶重点,水质、水量、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四项指标全部达标,实现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其中,南大街街道新建山坪塘2口;朱沱镇完善供水系统建设项目1项,保证饮水供水率达到100%

        4.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综合运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赔偿、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等方式,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与群众致富、兴业发展的共赢,推动生态永川、美丽自然形象升级。其中,南大街街道黄瓜山村一路一树景观带工程新栽公路两旁绿化树10000米。

        5.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一是文体设施建设南大街街道新建村民大型文化活动场所1处;朱沱镇新建乡村文化广场3处。二是公共照明设施南大街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仙龙镇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三是公共卫生设施南大街街道黄瓜村新建旅游厕所2个。四是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改善黄瓜山村基础条件,提升黄瓜山村整体形象。

        七、党建引领,健全巩固乡村治理体系

        坚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实村(社区)党务工作力量,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强化区级党委抓镇街促村职责,深化镇街管理体系改革。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解决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健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终端,开展常态化教育培训,持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推进乡村基层组织治理方式创新。把乡村治理和服务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村企联建”“合村共建”“支部+协会”“产业党支部等党建模式,探索联系服务农民新方式,努力实现乡村善治目标。

        (二)健全村民自治管理体系

        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完善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经村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完善村级议事会、村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加大村务公开工作力度。规范出台村规民约,持续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和水平。创新村民自治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村级阵地服务功能,不断发挥政策宣传、村务咨询、社会保障、纠纷调解等作用,探索并不断完善在便民服务中心开展代办式、上门式、订单式等服务,延伸为民服务触角。强化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和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和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健全信法守法行为体系

        推进平安法治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开展专题法治教育培训,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基层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实践活动,提高乡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形成信法守法行为习惯。促进基层干部依法行政。强化对乡村基层干部法律约束,形成对依法行使职权、依法依规处理事务、依法加强对村务治理的指导和对农村各类问题处理的监督约束制度体系。推进平安镇街、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广大干部群众普遍感受到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开展农村交通、消防、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制售假冒伪劣农资、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大幅度降低干部群众用法成本,引导群众以正当的途径、以法律的手段、以理性的态度,合理合法解决矛盾纠纷。

        (四)健全崇德向善民风体系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文化熏陶、舆论宣传相结合,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价值观写入村规民约,有效整合社会价值,努力形成新的社会道德标准,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大力弘扬脱贫攻坚伟大精神,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持续提升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能;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弘扬优秀传统美德,深化以十抵制十提倡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重点治理工作,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庭家教家风作用,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注重树立宣传先进典型,持续开展和创新各类先进典型积分制评选、巩固脱贫先进评选、各类积分制兑换等活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深入开展十爱进万家”“农村家庭能人培养、晒晒我的好家风”“孝善巴渝等行动。

        八、强化措施,确保衔接规划有效实施

        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现有效衔接的第一要务摆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重点从加强组织领导、政策有效衔接和阶段监测评估三个加强入手,推动衔接工作有序、稳定、高效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领导体系,确保把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书记一起抓,严格执行一把手负责制,区党委书记履行衔接工作一线总指挥职责,确保中央决策、市委部署具体工作落地见效;镇街党(工)委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行第一责任。充分发挥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本行业本领域重大问题,清单化、项目化推进重点工作落实。

        (二)持续政策支持

        确保现有帮扶政策在过渡期内保持总体稳定,并转化为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常规化扶持政策,接续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加强财政投入,原区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调整为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优先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积极争取中央和市级财政资金支持,健全完善与衔接工作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缓解区级财政资金投入压力。完善金融服务。用好政策性金融资源,继续落实再贷款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涉农贷款投放,过渡期内继续坚持并进一步优化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切实满足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对象小额信贷需求。进一步强化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开展综合防贫保试点。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区级帮扶团、万企帮万村等帮扶机制作用。探索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资促进机制,创新社会资本投资模式、集体经济融资和担保模式、鼓励乡贤筹资等多种投融资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资金来源。

        (三)加强人才供给

        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重点实施8大计划,建好乡村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激励机制。深入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等,鼓励和引导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工作。加强乡村骨干教师、卫生健康人才、三师一家技能人才等公共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充分发挥中职、高职院校作用,围绕农村特色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定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科教育医疗卫生人才等。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区管乡用、下沉到村机制。健全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推进城市教科文卫体等工作人员定期服务脱贫村。落实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政策,探索退休人才、专家学者等入乡返聘支持乡村建设,全面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探索建立永川区农业大数据人才专家库,掌握本土人才与外部人才回流、培养、深造和发展情况。

        (四)突出重点建设

        融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方面先行先试,荣昌、潼南、大足、合川、铜梁、璧山、江津和巴南等区县一起共同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改善重点镇村基础设施条件。扎实开展重点镇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南大街街道、朱沱镇和仙龙镇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帮扶资金投入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积极争取公共文化资源向重点帮扶镇街倾斜,夯实镇街、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文化网络的建设,并按照标准化、均等化要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以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策划重点项目为载体,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实效。

        (五)常态监测评估

        加强对本专项规划明确的重大政策、重点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等的跟踪监督,及时开展监测评估。强化规划专项实施情况动态跟踪、监测分析,建立完善专项督查、评估等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年度监测评估、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建立健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监测评估体系,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常态化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暗查暗访和检查评估,持续压紧压实镇街、村责任,并将检查评估结果作为镇街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